花卉百科園 > 養花 > 植物知識
導航

麪包樹Artocarpus altilis

來源:花卉百科園 1.29W 次
麪包樹Artocarpus altilis

常綠喬木,高10-15米;樹皮灰褐色,粗厚。葉大,互生,厚革質,卵形至卵狀橢 圓形,長10-50釐米,成熟之葉羽狀分裂,兩側多爲3-8羽狀深裂,裂片披針形,先 端漸尖,兩面無毛,表面深綠色,有光澤,背面淺綠色,全緣,側脈約10對;葉柄長8- 12釐米;托葉大,披針形或寬披針形,長10-25釐米,黃綠色,被灰色或褐色平貼柔毛。 花序單生葉腋,雄花序長圓筒形至長橢圓形或棒狀,長7...

麪包樹的介紹

常綠喬木,高10-15米;樹皮灰褐色,粗厚。葉大,互生,厚革質,卵形至卵狀橢 圓形,長10-50釐米,成熟之葉羽狀分裂,兩側多爲3-8羽狀深裂,裂片披針形,先 端漸尖,兩面無毛,表面深綠色,有光澤,背面淺綠色,全緣,側脈約10對;葉柄長8- 12釐米;托葉大,披針形或寬披針形,長10-25釐米,黃綠色,被灰色或褐色平貼柔毛。 花序單生葉腋,雄花序長圓筒形至長橢圓形或棒狀,長7-30(-40)釐米,黃色;雄花 花被管狀,被毛,上部2裂,裂片披針形,雄蕊1枚,花葯橢圓形,雌花花被管狀,子 房卵圓形,花柱長,柱頭2裂,聚花果倒卵圓形或近球形,長寬比值爲1-4,長15-30 釐米,直徑8-15釐米,綠色至黃色,表面具圓形瘤狀凸起,成熟褐色至黑色,柔軟,內 面爲乳白色肉質花被組成;核果橢圓形至圓錐形,直徑約25毫米。栽培的很少核果或無 核果。


又稱羅蜜樹、馬檳榔、面磅樹。原產於馬來半島以及波利尼西亞,如今因人類傳播而分佈玻里尼西亞,印度南部,加勒比地區等熱帶地區。果實可食用,風味類似麪包,因此而得名。

麪包樹的形態特徵常綠喬木,一般高10多米,最高可達40多米。樹幹粗壯,枝葉茂盛,葉大而美,一葉三色。雌雄同株,雌花叢集成球形,雄花集成穗狀。在它的枝條上、樹幹上直到根部,都能結果,結果的時間一年內有9個月。每個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,果肉充實,味道香甜,營養很豐富,含有大量的澱粉和豐富的維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。人們從樹上摘下成熟的麪包果,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,就可食用。植株含白色乳汁,具板根,外形渾厚;在幼木時,板根並不明顯,隨樹木長高長粗,板狀的根就逐漸闊展形成。單葉互生,革質,呈闊卵形,葉端尖,基部呈心形,葉片極大,長約30至90公分,葉表爲墨綠色富光澤,爲3至9羽狀深裂或全緣,葉脈明顯;爲單性花,雌雄同株,雄花先開,花小型,花序呈棍棒狀,腋生,長約25至40公分,雌花序呈球形;聚合果外表佈滿顆粒狀突尖,直徑可達20公分,成熟時爲黃色。結果的時間一年內有9個月。麪包樹的生長習性麪包樹株高可達10-15米,全株含有乳汁。葉有柄、互生、革質、闊卵圓形,先端銳尖,基部近於心形,羽狀深裂,老樹亦有全緣者,裂片3-9枚,長30-40釐米,中肋與側脈均極顯著,葉裏脈上有毛;托葉大而作三角形、有毛、早落。4-6月開花,雌雄同株,雄蕊極小,穗狀花序,密集而成棍棒狀,花被二片,雄蕊一枚,直生。雌花花被筒形或球形。麪包樹結的果實叫做‘聚生果’,爲複合果球,肥大呈肉質,小而頭大,徑10-20釐米,外有角形之瘤突;小果各藏黑色扁平之硬種子一粒。本種之果托特別肥大而爲肉質。初爲白色,成熟時爲黃色,果於8月成熟。麪包樹的物種分佈“麪包樹”原產於南太平洋一些島嶼國家,如斐濟、玻里尼西亞、塔西提等。在巴西、印度、斯里蘭卡等國家和非洲熱帶地區均有種植。我國的廣東和臺灣等地都有種植。麪包樹的分類學中文學名:麪包樹
麪包樹
麪包樹(5張)
拉丁學名:Artocarpus altilis
別稱:麪包果
界:植物界
門: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
綱: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
目:薔薇目 Rosales
科:桑科 Moraceae
屬:桂木屬 Artocarpus
種:麪包樹 A. altilis
分佈區域:斐濟、玻里尼西亞、塔西提等、巴西、印度、斯里蘭卡等麪包樹的應用價值主要用途
麪包樹是一種木本糧食植物,也可供觀賞。肉質的果富含澱粉,燒烤後可食用,味如麪包,適合爲行道樹、庭園樹木栽植。
麪包樹爲什麼叫麪包樹?這種烤制的麪包果,鬆軟可口,酸中有甜,風味和麪包差不多,故稱之爲“麪包樹”。結果的時間一年內有9個月。

臺灣東部的阿美族及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都會取食麪包樹的果實,阿美族人在果實快要成熟時,摘下來去皮水煮食用,此外還會將白色乳汁拿給小孩子當成像口香糖一樣咀嚼。


食用價值
麪包果
麪包樹果實富含澱粉,燒烤後可食用。烤制過的麪包果,味如麪包,鬆軟可口,酸中有甜,常被用作口糧。可以烤食。
麪包樹在適應的條件下易成活,又因爲它的高產,是解決饑荒的重要辦法。據史書記載,18世紀中葉時,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殖民地西印度羣島,由於單一的種甘蔗,黑人受壓迫,生活苦,特別糧食不夠,鬧過大饑荒,1770-1777年間,僅牙買加島一地,黑人就餓死1.5萬人。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採取措施改善那裏糧食狀況,就下令遊船去南太平洋島國塔希提採集麪包樹苗,運到西印度羣島去種植,併成功地解決了當時的饑荒。
麪包樹是許多熱帶地區的主食,玻里尼西亞人在航海探險時通常攜帶此樹的根插,以便在其他海島種植。果實澱粉含量非常豐富,食用前通常以烘烤或蒸,炸等方法料理,烹煮後味道與麪包和馬鈴薯相似。一棵麪包樹一年可結200顆果,是食用植物中產量最高的其中一種。


其它應用

木材材質輕軟而粗,亦可供建築使用,海島居民以此爲獨木舟。麪包樹適合作爲行道樹、庭園樹木栽植。我國南方有些公園種有面包樹,只作觀賞用,北京某些花園裏也可見到。麪包樹的原生態環境島國薩摩亞位於太平洋南部,全境由薩瓦伊島和烏波盧兩個主島及7個小島組成。薩摩亞風情獨特,傳說中頗爲神奇的麪包樹就生長在這裏。
麪包樹養育最強壯民族島國薩摩亞位於太平洋南部,全境由薩瓦伊島和烏波盧兩個主島及7個小島組成。薩摩亞風情獨特,美麗的風光和悠閒的生活讓這裏成爲了著名的旅遊勝地,同時薩摩亞男性身體強壯,因此有人稱他們爲“世界上最強壯的民族”,而這裏風情萬種的混血美女讓薩摩亞羣島更加迷人。
麪包樹隨處可見
薩摩亞人的生活十分清閒,整個國家的工業和農業都發展得很緩慢。漫步在薩摩亞首都阿皮亞,店疏人稀,驅車在阿皮亞所在的烏波盧島隨意轉轉,無論是高山峯巒,還是低谷深壑,處處荊棘叢生,惟獨難覓的就是莊稼和果園。但薩摩亞人又是幸運的,因爲他們擁有一種特殊的資源―――麪包樹。
有人開玩笑說,一個薩摩亞男人,只要花1個小時,種下10棵麪包樹,就算完成了對下一代的責任。12棵麪包樹結的果實,足夠一個人吃上一整年。薩摩亞人把這種樹上結出的“麪包”切成片,再烤一烤就成了他們盤中的美食。不僅如此,麪包樹還是各種物品的原材料。用麪包樹做的小船是薩摩亞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;用麪包樹建的房子,可以住上50年;薩摩亞人甚至還用樹皮做繩子和各種生活用品。
9”引種歷史
熱帶麪包樹落戶羊城

熱帶麪包樹落戶羊城
兩棵麪包樹順利越過了廣州的冬天
誰都知道,人們常吃的麪包是用麥子麪粉加工而成的。而在東南亞及南太平洋一些島嶼上,當地居民所吃的麪包,卻不是用麥子做成而是直接從樹上採摘下來的。這種能結“麪包”的神奇樹木,當地人稱爲“麪包樹”。日前,記者在番禺園藝場目睹了這種神奇樹木的風采。據悉,這是廣州首次引進種植此類熱帶植物作爲綠化樹種。
耗資5萬元從海南引進樹種
廣州市市政園林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考慮到廣州市2010年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5%,廣州本地將培植一批生長快、體積大、景觀效果好的常綠闊葉樹種用於城市綠化建設。在園藝場,記者看到了2棵高約3米多的神奇樹木,四周和頂上都圍着用竹竿搭成的棚架。基地負責人介紹說,在落戶之初,基地特意在它們的四周用竹竿搭成棚架,圍上塑料布,提高禦寒能力,幫助它們順利度過廣州的
在廣州
冬天。在廣州從事花木工作30多年的老蔡師傅告訴記者,“麪包樹”原產於東南亞和南太平洋一些島嶼國家。
食用價值可與山芋相比
“麪包樹”的神奇之處就在於,它的果實在成熟時摘下來,放在火上烤熟之後,就像麪包一樣可以直接充飢。它含有大量的澱粉,少量的脂肪和蛋白質,以及豐富的維生素。它的食用價值可與山芋相比。當年,在印度人們抗擊美國侵略的戰爭中,當地的游擊隊就是靠着這些神奇的“麪包樹”,才解決吃飯問題的。
altilis Artocarpus 麪包樹 葉修植物觸手r18
相關內容
熱門圖文
最近更新
推薦閱讀